业绩压力启动员工自购?地产企业求生没那么简单……

    2019-10-28 14:19:07    来源:财视中国
    关键字:地产 限购


    近日,网上传出“融创天津启动员工自购及全员泛营销计划”的消息。对此,融创方面回应称此举非集团性质,只是个别项目行为。换言之,融创并没有否认消息的真实性。


    有接近融创的人士成,融创天津此举意为迅速回款,“出台员工自购政策可能因为受到业绩影响”。据悉,截至今年9月底,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额约为3694.9亿元,与2019年年度销售目标5500亿元相比,只完成了67.18%。眼下,融创中国显然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面对销售目标压力的不只是融创集团,近几个月里,恒大、时代中国等房企先后被爆出全员营销。据统计,在已公布2019年销售目标的52家房地产企业中,前九月销售目标完成率在60%-70%的有18家,2家企业的完成率在50%-60%之间,还有3家完成率不足50%。

    销售压力确实不小。

    某种意义上,销售目标压力可以说是地产行业面临的另一重压的反映——

    宏观调控:坚持不放松

    从大环境来看,近年来围绕“房住不炒”,有关部门多次表态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仅在今年第三季度:7、8月地方调控政策明显加强,部分城市升级了限购政策、土拍政策,9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次数多达48次,央行相关领导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显然,尽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但政府在地产方面的调控从未放松。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一方面,‘房住不炒’的政策非常明确;另一方面,前些年中国地产市场房价涨幅过高,一些地区的房价整体水平远超出合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松动房地产调控政策必然带来房价的反弹,所以要通过控制房价上涨的压力来抑制住房价泡沫,政策的考量目标是非常清晰的。”
     
    他强调,当前外部不确定性较大、世界经济的整体增速也在下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也是可以理解的事。“而且面对下行压力,已经采取了刺激消费、加大基建投资力度等措施,不一定要通过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来帮助解决。”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总监、大类资产配置与基金研究首席分析师丁鲁明告诉财视中国,“坚持不放松”有其必要性:“90年代美日贸易战的时候,日本出现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当时就是因为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体系的资金过度涌入资本市场,导致大幅冲高和泡沫破裂后的大幅下跌,继而引发了危机。前车之鉴,我国就要规避这样的风险。”不过他也指出,调控是为了规避风险、保持房价稳定,而不是要限制房地产的发展。

    大方向坚持不放松的同时,财视中国也注意到,近日网络爆出多地放松限购的消息(截至发稿,三亚、长沙、燕郊三地官方均否认)。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城市跟进、试探放松限购呢?

    “大方向是不变的,”绿地金融首席战略官李想告诉财视中国:“但每个城市自有其特殊性,例如吸引人才,所以地方政府会根据实际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放松,但幅度不大,不会造成房价的大幅波动。‘一城一策’是为了因地制宜,可以理解为在总体收紧情况下的微调,但局部不代表整体。”

    大幅度货币宽松:可能性很小

    当前,不仅中国,全球都笼罩在经济下行的阴影下。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多个国家步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

    从地产行业的角度看,低利率、负利率很容易推高房价、造成房地产泡沫。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大、经济增长疲软的大背景下,我国央行接下来是否会跟进呢?

    “2018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去年至今,整体利率水平有所下降,流动性也保持着合理充裕,所以中国货币政策在大方向上与全球趋势并没有不同。”连平解释。“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总体来看,目前基调是稳健的,但实际操作中往偏松方向,因为逆周期调节方面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经济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逆周期调节目标首先是稳增长。”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高,虽然有所放缓,但并未出现失速,只是可以理解的减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不会像欧洲、日本一样实行较大力度的宽松政策,对于我国尙没有此必要。”他直言:“我认为,未来政策方向将是结合实际经济运行需要,在稳健的基础上做针对性调整,同时结合改革举措加以推进。只要不出现经济增长大规模失速,采取大幅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很小。”

    债务危机:行业洗牌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22日,今年全国已有超过331家房地产企业宣告破产清算,相当于每天有1.35家房企“消失”。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因为出现了大规模债务违约,不乏知名的大型企业。

    在李想看来,地产企业倒闭背后有多种因素。“一是去年以来监管趋严,尤其是对资金方面的管控,一些中小开发商获取资金的渠道变窄、获取的规模也缩小,而且从去化方面而言,‘疯抢’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其二,部分企业战略失误,比如盲目扩张、内部管理失控,自身原因也会造成企业倒闭。”

    他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里,行业将进行洗牌,马太效应会愈发明显。“面对这种环境,中小企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即只专注于全产业链上自身核心竞争力最强的环节,其他环节放弃或者其他企业合作,否则压力很大,风险也会增加。另外,如果融资渠道没有突破,不妨保守一点。”

    连平也坦言,与之前相比,地产行业的金融环境出现了边际收紧的效应,部分企业在过程中由于融资能力受限,遇到困难甚至问题。但这对行业来说并不见得是坏事:“当前房地产市场过于分散,就一个行业而言,集中度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在一定压力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对于个别企业确实不是好事,但从长远来看,提升集中度有助于行业在未来保持平稳运行和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整体来看,地产行业确实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不过,最近也并非没有好消息:

    近期A股地产股和港股上市的中资地产股走势都呈现明显的回暖趋势,已有券商建议四季度关注地产金融板块,还有声音称涨势可能会延续到第四季度以及2020年。

    “房价在回升过程中,实物地产有配置价值。”丁鲁明指出:“经历了过去两三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处于一个阶段的低点,现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限购放松的迹象,这可能显示着房价正在经历从底部回升的过程。从利率来看也有利于房价的估值,当前利率处在较低位置,而且不仅是中国,全球来看都是如此,因此从大类资产配置的全球周期来看,主要经济体的房价走势都会出现回升,接下来进行房地产配置是较好的机会。”

    李想同样认为,近期地产股的回暖是“对前期下跌程度过大的纠偏”,不过对于回暖时间的长短和资产配置,他秉持相对保守的态度:“2018年初曾出现过一波地产股大涨的行情,但很快又转为下行,所以总体来看,地产股不会有很大的突破,无非是下跌过多就进行修复,在某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地产股作为资产配置的品种,但要注意与长期趋势相匹配。”

    “当然也要看个股,”他补充:“一些不排除其中会有业绩优秀、波动小且分红稳定的地产股,这些股票会作为资管机构的资产配置对象。”

    最后,他特别强调,股价回暖不意味着房价上涨:“这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对于地产,去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多达444次,而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政策就超过了它的一半,宏观调控是不会放松的。”


    *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财视中国


    责任编辑:小蒹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