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肺炎牵动全国人心。作为深受疫情影响的金融行业,各机构、相关部门均对疫情动态保持密切关注,以便及时做出反应、调整对策。
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都把尽可能多的业务转移到线上,当然,不同领域由于自身特点不同,受到的影响轻重不一,其中私募受到冲击相对较大,近期的相关调查显示,81.39%的私募认为在家办公阻碍重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疫情对私募行业的影响以及行业中长期的发展、趋势,财视中国连线了多位资深人士,包括厦门言起投资总经理林志胜、华鑫证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傅子恒、厚石天成投资总监侯延军以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的管理者。
居家办公影响几何?
目前私募机构基本通过“远程办公”来维持业务活动。会议通过电话、视频能如常召开,销售则不然:网上直播与现场交流存在较大差距,投资者不太可能在不见面的情况下敲定交易,而当下客户与私募机构的人员难以见面,因此新基金发行的进度、路演预期效果都受到影响。
当前二级市场风格、运行方式和市场情绪都受到影响,管理人需要适当调整策略。不过,并非所有公司都受到较大冲击:量化投资机构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投资分析,通过量化模型发出交易信号、计算机程序执行策略,受到的影响有限。
下一步市场怎么变?
尽管疫情仍在持续,但由于央行已向市场投入了大量流动性,保证了市场资金宽松,所以二级市场继节后开市首日大跌后,次日便开始回升。在资金宽松局面保持的情况下,股市也会维持相对良好的态势。
因此整体来看,市场运行环境资金面良好,但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受疫情制约,春季将呈现结构行情。当然对机构而言,关键还是打造好自己的武器。
“快速通道”将给私募带来什么?
1月1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推出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的“快速通道”,2月7日起正式试行。
我国的私募基金规模近年来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截至1月底,管理基金规模13.82万亿元,较上月增加814.25亿元,环比增长0.59%。
近几年我国私募基金备案采取登记制度,从成立、备案、股东卡到证券开户完成交易,大约要花费一个月,相比2015年上半年之前的一周到一周半要慢得多,这就造成资金的闲置和低利用率,特别是在全国私募基金体量已达到十几万亿的情况下,众多私募管理人与投资人长期以来被此困扰。前两年资管新规出台更导致私募基金准入的限制进一步增强,规模增长呈现放缓迹象。
在这种环境下,政策层出台“快速通道”将极大地提升行业效率,短期来看有利于大中型私募管理人,也能促进私募基金的规模壮大,尤其是今年还有“行情回暖”的助力。中长期来看,私募基金增加有助于市场活水引入、增加市场的活跃度。
但是,“快速通道”不能覆盖全部私募管理人:首批受益者是合规指标没有问题、其他方面指标全面发展的私募“优等生”,新创和小型的私募管理人不容易享受到该项政策。根据协会初步测算,约70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可尝鲜“快速通道”,其中证券类管理人可覆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管规模的57.2%。
不过,无论能否尝鲜,政策对运作、信用的要求都会促使私募管理人越来越注重合规与各项维度的全面发展提升,尤其能敦促新创私募一开始就定下高标准。因此长远来看,“快速通道”将给整个私募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外资私募压力如何扛?
在私募领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资私募在我国落地,其中不乏国际顶级私募,更有部分机构已经推出了产品,而外资私募入局对整体环境的改变、对本土私募的影响都不小。
国际顶级私募进入大陆市场势必会加剧私募行业的竞争,很可能导致阿尔法相对更难获取。在这样的环境下,本土私募若想有效应对,首先需要尽快提升自身的管理规模和管理水平,并加强持续学习的能力,多探索新型工具的应用、不断精进自身的核心交易策略和交易模型,包括获取阿尔法的能力。
与此同时,本土私募要学习在更宏大的格局和背景下分析市场。本土私募对国内环境非常熟悉,这反而有可能导致本土机构考虑问题过多过细,从而影响信心,如一些私募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滑、当前疫情下部分行业业绩下降,对行情预期比较悲观。但若站在境外私募基金的角度,相比一些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仍然增长较快,因此中国市场被越来越多的外资看好。从这个角度看,本土私募也需要在转换视角、重新整合上下一番功夫。
另一方面,对本土私募而言,无论是否有外资私募进入,行业内冲击都是始终存在的。外资私募入局虽然会加剧竞争,但并不意味着会对本土私募造成冲击:
一来我国资本市场有强烈、鲜明的中国特色,外资能否适应是个问题。而“熟悉境内市场”正是本土私募的核心竞争力,在策略、工具应用、对市场情绪的把握以及对境内政策的微观分析上,本土机构更具优势,资金调整也更灵活;
二来,外资私募的进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影响市场情绪,长期看是有利的。
归根结底,与外资竞争的关键在于自身实力,所以对本土私募机构和管理人而言,要做的就是不断进行优化和自我升级,把内功练好,如此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领遇/财视中国立场,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若文章内容涉及投资建议,切勿直接作为投资依据。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请三思而后行。
*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财视中国
责任编辑: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