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连平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以下称“协定”)终于签署,使两年来持续动荡不安的中美经贸关系松了一口气。对全球市场来说,协定的签署有助于淡化悲观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抬升经营主体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无疑会给逐步放缓的世界经济带来一丝暖意。对中国经济来说,虽然不能说是一扫阴霾,但其短期的积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把眼光放长一些,协定的签署意味着贸易摩擦以来的中美经贸关系有了一个阶段性结论,初步改变了中美双方在博弈中的态势,导致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方面的积极变化。
未来两年中国将大幅度增加来自美国的进口是协定的重要内容。能源产品和农产品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所需要的产品。尤其是能源产品,我国每年的进口需求很大,2018年进口原油占国内消费约69.8%。与发达国家具有6个月左右储备不同的是,我国石油储备水平较低,2018年底为不足90天。目前我国石油来源主要是中东和俄罗斯,增加美国石油进口后,使原油来源更加多元化,对于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是有益的。在多元化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下,增加从美国的进口谈不上过渡依赖美国,相反能源来源结构却是更加改善。
然而,大幅度增加从美国进口更加值得玩味,双边贸易的平衡明显改善后对中国方面有积极意义。近年来美国搞单边主义,为什么首先发动的是对针对中国的关税加征,而非其他方面的举措?美国政客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信心满满地认为美国必胜?美国为什么在贸易摩擦过程中敢于不断推动加征关税的举措升级,搞极限施压?主要原因就是中美贸易存在较大的不平衡。
在贸易摩擦开始之前的201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大致是美国出口到中国产品的三倍多。从这点上看,毫无疑问是中国更加依赖美国的市场,更不用说美国市场上还有中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反过来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则相对小得多。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市场都是中国出口的第一或第二大市场,而中国市场则是美国出口的第三甚至更小的市场。由于双方对对方市场的依赖性明显不对等,美国就滋生了打贸易战的“勇气”和“信心”,尽管美国开打之后也感受到了对自身的伤害。
协定签署之后,随着中国较大幅度增加从美国的进口,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明显改善。届时,美国再度发动贸易战的底气就不会像2018年时那样足了。因为美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有了明显上升,尤其是能源产品会持续增加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到那个时候,如果美国再发动贸易战的话,反对者的队列里不仅包括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和农场主,还会增加能源产业的从业者。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美国开放了油气输出的禁令后,美国始终在大力地向国际市场兜售能源产品。一旦打开了中国这个需求持续增长的庞大市场后,美国能源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会与日俱增。如果美国再度挑起贸易战,能源行业必然成为美国的软肋。由此可见,协定签署使中美贸易格局和趋势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对于遏制美国单边主义会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早在2019年6月,中方已经给出了谈判的底线,明确地表达了中方不可能接受的条款。之后,美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拒不接受,大幅升级关税举措;到愿意与中国进行谈判,表明美国对中国的谈判底线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2019年6月之前美国明确希望签署一揽子协定,在中国给出了底线后,美方逐步表示愿意进行第一阶段谈判。这种由一揽子协定到第一阶段协定,本身就是妥协的一种表现。即绕开了中国的底线或双方一时谈不拢的内容,寻找可以突破的方面展开谈判。虽然这还不能认定是美国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国给出的底线,但至少表明美方已经无可奈何、阶段性地接受了现实,这可以认为是美方的妥协。
在底线不明确的条件下,通常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以为任何贪婪和无理的索求都是有可能实现的。而当对方底线亮明之后,这种索求行为都将不得不在底线面前止步。对于那些美国政府中整天算计和想遏制中国的人来说,底线犹如一道鸿沟,怎么霸凌都难以逾越。当底线不明确时,极限施压往往会给对手造成持续增大的压力;而在底线摆明之后,极限施压手段作用的空间被大大压缩甚至基本失效。可见,尽管未来中美之间会持续进行博弈,美方可能在经贸、科技和金融等领域持续对中国发难,但在协定签署之后发生的贸易谈判可能会在增加理性和公平互利的氛围中进行。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十分担心人民币汇率在美国重压之下出现趋势性大幅度升值,应该说持有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一国货币汇率无论是大幅度升值或大幅度贬值都会对该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伤害,而美国也确实持有这种动机,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经验,这似乎已经是路人皆知的。只是今天面对中国这样规模巨大又拥有深厚潜力的国家,美国已无当年对付日本那样的手段和能力而已。协定中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汇率问题上两国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对方货币政策的主权,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并增加透明度。协定的签署既保障了我国汇率政策的自主权,避免类似“广场协议”的不利后果;又使汇率评估的多边性质得到认可,有助于防止美国对中国再度乱贴“汇率操纵国”标签,进而有利于保持中国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长期基本稳定。
毋庸置疑,协定的签署并没有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脱钩”,反倒是有利于大力度地促进中美经济的融合。根据协定,中方将加快从美国进口工业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和服务产品。这既符合我国扩大进口的既定方针,又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的现实需求。协定将使中美之间贸易互补性得到有效的释放,进一步深化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及其相互依存。协定中所规定的中国金融领域的对美开放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已经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既定方针并正在逐步地落实之中。未来美国金融服务主体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也会加快,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将对美资企业一视同仁。与此同时,协定中美方的承诺也将有助于中资金融企业扩大在美经营。可以预见,未来中美两国之间在金融领域中的相互依存也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必将带来两国之间的经济融合互动发展,国际经济交往的平衡性进一步改善,进而有助于增加在经贸问题上的平等互利共识,减少和管控经贸方面的分歧和对抗性,降低未来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的激烈程度,推动中美经贸格局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持续转变。由此看来,未来中国经济应更加开放、增加对美国经济的粘性,中美经贸关系才可能更加平衡,中国才会长期获益。
在中美经贸关系处置问题上,应该站在大局上从长远考量,而不应只看短期和局部利益,斤斤计较。如果能以可接受的让步和妥协换来关乎长远利益的格局转变,我们就应该拥抱这样的协定。必须清醒地看到,美国对中国在经贸问题上发难,绝非只有短期利益考量,相反战略企图始终会是重要的主线,那就是要不道德地持续遏制中国崛起。而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将有利于中国抵御美国遏华势力的战略企图,营造阶段性瓦解其攻势的基础和条件。未来再出现2019年烈度贸易摩擦可能性大大降低。协定无疑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世界。但美国遏华势力忘我之心不死,2020年美国不管谁上台当总统,依然会在各个领域继续对中国发难,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在这种大背景下,再说协定带来所谓“双赢”似乎就有些别扭了。未来我们应运用和扩大协定带来的“比较利益”,改善我方的局面;保持冷静、审慎、坚定的姿态,严阵以待新的风雨。
连平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特聘专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常务理事和特邀成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常务理事、亚洲金融智库副主任研究员和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五次出席国务院总理主持的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金融和商业银行。发表文章580余篇,出版著作15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30余项。《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专著获201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新时代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专著荣登新浪财经2019年銀行综合评选十大金融图书榜首。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内容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领遇/财视中国立场。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认为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权,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若文章内容涉及投资建议,切勿直接作为投资依据。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请三思而后行。
责任编辑: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