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公司或将迎来权益类产品爆发期?

    2020-06-22 11:38:09    来源:财视中国
    关键字:银行理财子 权益类产品

    6月1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上表示,近期银保监会拟推出六项举措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包括:批设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鼓励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纳入合作机构名单;鼓励新设理财子公司加大证券投资等。

    六项举措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去年5月19日,首批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准开业,一年多过去,已有13家理财子公司开业(其中信银理财近日获批),包括6家国有大行、4家股份行和3家城商行,另有6家获批筹建,此外还有16家商业银行宣布拟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共登记理财产品1142只,其中固收类产品888只,混合类产品252只,权益类产品2只。

    尽管目前规模还很小,但业内人指出,权益产品是理财子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随着郭树清的表态,理财子公司的权益产品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吗?

    银行理财子权益产品短期扩张难度大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财视中国:“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券商、基金、保险等资管机构,在投资经验、研发能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所以银行理财子公司短期出现权益产品爆发式增长或扩张难度较大。”不过他也认为,目前债券类产品收益率普遍低迷的情况是有利于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大权益类产品布局的,而且基于银行资源,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客户、渠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比如客户、投资者的范围广泛,这对于未来扩大产品和投资规模是有利的。”

    不少人持有相似观点。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表示,当前银行理财和理财子公司对于权益的研究和人才体系架构仍然非常薄弱,由于理财子公司沿袭原来银行理财稳健安全的品牌形象,所以对于净值波动大、风险偏高的权益类产品,目前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缺乏相应投研人才确实是理财子公司现阶段发展权益类投资的最大问题,而补齐这块短板绝非朝夕之功。据某中型公募副总研究,目前国内基金业每名股票基金经理通常管理基金规模半径为10-30亿元,研究员配置为10人,在100亿元规模以上每增加10亿元需要增加1名研究员;另有权益规模超百亿的公募基金高管表示,其所在公募去年成立了十几个风格互补的投研小组。周毅钦指出,权益的特点是行业繁杂,理财子公司要搭建起相对完整的体系,至少需要2-3年。

    决定理财子公司权益产品增长的并不止这一个因素。“客户是愿意自己直接参与这个市场、还是愿意把资金交给理财子公司、或者是选择其他方式,这也是关键所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说道:“客户接受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权益产品需要时间。所以如果没有较大的增量流动性,理财子公司的权益产品短时间很难爆发式增长。”

    由于缺乏权益类投资人才,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就十分注重从外部吸引,相关信息显示,近期多家理财子公司贴出了相关权益投资岗位的招聘信息。

    与此同时,理财子公司也重视与基金、券商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如交银理财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交银理财将通过直接认购公募基金发行的公募产品及券商发行的保本型收益凭证,委托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和期货资管等持有公募牌照的资管机构进行证券投资和管理,以及聘请私募基金管理人担任投资顾问进行证券投资等方式,与其他专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此外,某国有银行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表示,理财子公司也会通过“固收+”等形式逐步向权益类资产拓展。

    所谓“固收+”,主要是在固收类产品中加入权益类等资产的配置,常见的产品有“固收+股票”、“固收+可转债”、“固收+优先股”,这类产品的优势是灵活性高,通过增加资产配置的品种分散风险,同时也可起到提升产品收益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领遇/财视中国立场,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若文章内容涉及投资建议,切勿直接作为投资依据。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请三思而后行。  


    *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财视中国  


    责任编辑:琳琳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