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靖:疫情下对数字银行B端业务的再认识

    2020-03-13 17:29:42    来源:领遇APP
    关键字:数字银行


    文/耿靖   



    【作者简介】

    耿靖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客座教授
    绿地集团执行总裁
    绿地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总裁



    数字银行也称虚拟银行,主要服务于个人客户和中小微企业客户,通过实现传统银行所有活动和功能的全面数字化和全天候在线服务,与传统银行进行差异化竞争。这些传统银行的活动和功能以往仅能在实体银行网点向客户提供。数字银行无需设立线下网点,也不依赖于实体分行网络,而是以数字化作为银行的核心,借助前沿技术,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形式的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存、贷、汇在线金融服务,服务定制化、互动化,流程自动化,银行结构扁平化。

    数字银行是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新生产物。随着C端获客成本不断攀升和金融科技对B端赋能的不断深入,客源更稳定、对资金需求量更大、收益更高的B端业务必将成为数字银行未来业务拓展的主要方向。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众重新认识了数字银行在B端业务上的优势、潜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疫情凸显了数字银行的便利性和经济性

    传统银行的客户服务体系和经营管理方式相对保守稳健,与客户的交互主要基于线下网点,获取新客户主要依靠传统的线下地推方式,但实体网点和客户经理资源有限,难以大面积覆盖客户,难以满足自身快速增长的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客户更加倾向于从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传统银行的客户脱媒趋势明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传统银行网点采取了轮休或者暂停营业的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客户在网点的交互频次,甚至彻底失去了同客户接触的机会,加速了客户脱媒趋势。即使之后疫情得到控制,民众“排斥聚集”的下意识也会延续较长一段时期,并可能最终固化为普遍的心理常态,因此短时间内线下网点不会成为客户办理业务的首选渠道。

    事实上,在疫情期间,一些传统银行试图通过远程办公,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授信、融资、结算、理财、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同时还开辟了线上贷款的绿色通道。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传统银行的数字化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并未做好线上展业的充分准备,只是在原来的网上银行或者手机银行基础上做了一些业务的迁移,但是在数字化系统和技术上并没有做中后台的改造。业务受理端口的前移并不能影响到全流程,效率和风控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线上服务和产品难以有效实现。

    相比之下,数字银行通常不开设实体网点,只设有线下办事处提供一般查询服务。比如,香港虚拟银行的设立要求为必须在香港本地有实体办事处,但可不设立实体分行;而新加坡数字银行的设立要求是仅限1个实际营业场所。数字银行的天然强项是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电子渠道打造端到端的全流程服务平台,提供“零接触、零见面”的纯线上服务,实现全数字化平台操作和系统性风险管控,依托自动化、批量化的获客和审批,企业客户上线、融资、放款均在线完成,从而实现金融服务全流程的效率最大化。因此,数字银行在疫情期间完全可以凭借“非接触式服务”正常营业,不受疫情防控措施的负面影响。

    有业内专家指出,数字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是传统银行的83%。此次疫情期间,传统银行线下网点的歇业导致了房租成本、人力成本的浪费,而数字银行不用负担昂贵的实体网点房租,也无需聘用太多员工,可以进一步体现收入成本比优势。

    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经历此次疫情,更多的企业和居民熟悉、学习、接受了线上金融服务,势必进一步推动数字银行B端业务在国内的迅猛发展。

    疫情凸显了数字银行B端业务的普惠性

    传统银行“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往往忽视或是难以顾及客户的差异化业务需求,注重从投入产出比的财务视角衡量产品价值,产品类型、审核流程、服务方式等更趋向于线下化,且交易周期较长,对借贷条件要求高,注重客户的信用评级,更适合于服务大客户、大项目和国有企业。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金额小、频次高,呈现“短平快”的特点。虽然很多传统银行已经推出了适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快速贷款产品,但对细分市场领域,如供应链融资、智能反欺诈、智能贷后管理等产品少有耕耘,而且需要提高经营模式与细分市场金融需求的匹配程度。更关键的是,传统银行缺乏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业务模式和高风险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性较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平均生命周期较短,不同类型的企业风险点差异大,加上银企间、机构间负债与担保等信息不对称,传统银行难以高效收集、整理、核实分散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碎片化信息,因此缺乏中小微企业日常经营、贷前、贷中和贷后等资信数据,难以识别其信贷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也就无法有效覆盖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无法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做到差异化的风险管理。

    数字银行的B端业务将中小微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在通过线上操作系统为其提供存、贷、汇服务的同时,往往还通过API模块,为其提供账户管理、征信报告、发票管理和发票贴现、公司借记卡和公司预付卡、自动记账、报税、代发工资、费用管理、差旅费用管理等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从而触达更多客户,带来海量的用户数据。

    数字银行可以快速、高效地核实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和完备性,而数据创造信用。借助以发票为核心的交易数据、企业客户的征信数据、企业主个人的征信数据、企业主的行为数据这四类数据,数字银行可以完成更精准的用户数据分析,进一步完善用户画像,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实现精准差异定价。

    数字银行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有效地全程监控业务运营,实现“透明管理”,并实现包括上线使用情况、额度账期及定价、融资还款情况、风险控制等信息的可视化,从而多方位了解融资主体信息,有效缩短信息反应周期,高效管控风险。

    中小微企业在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2018年国务院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就业岗位,并容纳90%以上的新增就业。

    此次疫情对旅游、住宿、餐饮、零售、交通运输、娱乐文化、线下教育等行业影响比较直接,这些行业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疫情导致很多中小微企业停工停产但不停开支,账上流动资金紧缺,现金流压力较大。

    即使疫情下存在某些受益的行业,也由于物流运输和人员复工的限制,生产周转受到影响,还款能力减弱。阿里巴巴在2月初对2万多家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在线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受疫情影响很大,将无法正常运营或者被迫停工;54%的经营者认为第一季度的营收会下降50%以上,70%的经营者认为第一季度的营收会下降30%以上。从清华、北大联合调研统计数据看,受疫情影响,29.58%的中小微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中小微企业下降20%以上;同时,85.01%的中小微企业认为其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仅能维持公司运转不超过3个月,生存压力凸显。

    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国家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各地银行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通过展期或续贷、适当下调贷款利率等方式予以支持。

    央行也通过发放专项再贷款,向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支持。2020年3月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业需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免收罚息;对于少数受疫情影响严重、恢复周期较长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微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另外的延期安排。

    不过,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需要考虑商业可持续,考虑如何将政策化和市场化手段相结合,将政策传导到末端,传导到真正的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传统银行具有规模优势,更能承受由于贷款利率下调导致的短期利差收窄,但对中小微企业而言,贷款可得性相较于利率优惠更为关键。

    蚂蚁金服2月初对小微经营者进行了调研,其中的58%认为,如果能及时获得融资,就可以渡过难关。目前全国的线下银行体系最多只能服务上亿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中的30%,而且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就被视为小微贷款,传统银行发放的绝大部分贷款都在100万元以上。但是目前96%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资金缺口在100万以下,55%的缺口在10万以下,而这恰是线下银行服务空白的地方,也是数字银行“小额、批量、自动”的B端业务可以大显身手之处。

    对信贷的支持不等于放贷时不考虑违约和坏账风险,因此传统银行对于受疫情影响企业的信贷供给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缺乏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相比之下,数字银行利用贷款处理实时自动化审批程序和大数据风控能力,能够迅速响应激增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在维持信贷审核标准的情况下,更有能力满足借款人的额外信贷需求。

    同时,疫情期间对于精准分配金融资源的要求比常规时期更为迫切,只有基于数字银行的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成批量的客户及客户需求状况做到实时而精准的识别,精准区分哪些信贷需求具有最高的疫情相关度,把信贷资源精准投放到关键地方,这是数字银行对抗击疫情的最大支持。

    疫情指明了数字银行B端业务的创新方向

    第一,技术创新:完善“非接触式服务”相关技术。

    2020年2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探索发展非现场核查、核保、核签等方式,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这一文件的政策导向,对数字银行的技术创新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客户“非接触式服务”需求将成为常态。对于数字银行而言,远程面审是最大的痛点。数字银行应当完善智能在线远程审批平台,支持多方视频接入,同时整合智能问答库、人脸识别、微表情、设备反欺诈、GPS定位等核心技术,在改善客户体验的同时,有效辅助信审人员远程识别客户潜在欺诈风险,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第二,客户创新:服务轻资产行业的融资需求。

    为防控疫情兴起的居家办公、娱乐视频、网络游戏、线上教育、在线医疗、电商、新零售等领域,都可能迎来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期。但这类轻资产企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抵押资产较少,企业竞争优势体现在人才、专利、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不可见的、非实物性的资产,而并非像土地、厂房、原材料等重资产可查勘、易评估、能计量、可记账的重资产,因此传统银行的信贷模式难以进行授信测算。数字银行未来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金融创新,服务轻资产行业,如可以将电商平台流水作为授信测算依据,开展网络店铺贷款;将娱乐视频网站的点击率和流量作为测算依据,开展小额信用贷款。

    第三,模式创新:打造B2B互联网赋能平台。

    数字银行服务众多的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银行的信息传导,这些企业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产业链互补。比如,防控疫情紧缺口罩,但是拥有口罩机的企业缺乏熔喷布原料供给,熔喷布生产企业往往又缺乏口罩机等设备,即使生产设备和原料供给都不缺,但可能缺少生产工人或者生产出来的口罩难以第一时间运到急需的地区,而中小微企业单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这些困难。

    数字银行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到这些需求信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匹配、撮合这些需求信息,对接生产设备企业、原料供给企业、由于停业而产生闲置劳动力的服务企业以及物流运输企业,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快速获得口罩生产资质,尽快形成有效产能支援抗疫。再比如,数字银行可以匹配、撮合没有自建食堂的企业和周边餐饮企业的供求信息,通过餐饮外送的方式解决复工期间企业的就餐安全问题。上述案例都是在帮助客户企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自身的放贷风险。

    未来,数字银行应该积极利用系统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风控优势,营造中小微企业生态系统,打造B2B互联网赋能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客户解决融资、采购、销售、物流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具有成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新生产物,数字银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展现了业态的优越性。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中国以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可谓“环球同此凉热”。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在此次疫情中遇到的困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会遇到;数字银行在中国的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有效。我们相信,经历此次疫情,数字银行B端业务未来将在中国蓬勃发展,同时也将用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服务全球。



    责任编辑:琳琳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