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梳理

    2019-01-24 00:00:00    来源:领遇APP
    关键字:上海 金融中心建设


    文 | 老马识途   
    来源 | 领遇APP   

    【作者简介】老马识途,LOMA寿险管理师、企业法律顾问、高级经济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员服务评价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



    1月17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明确了战略重点和推进举措。




    一、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二、五大具体目标、三大主要指标、六大重点任务


    (一)五大具体目标


    1、基本形成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人民币产品规模和影响力,建设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


    2、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和综合实力,建设全球跨境投融资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


    3、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全方位金融开发体系。通过上海自贸区加快金融开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资金互联互通,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源配置与合作共赢的重要节点。


    4、基本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重要特征的创新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建设金融技术服务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


    5、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公平透明、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形成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人才高地和制度创新高地。


    (二)三大主要指标


    1、金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国际债券规模显著增加,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显著扩大。


    2、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人民币跨境清算安排更加完善。


    3、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20年上海金融人才结构明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


    (三)六大重点任务


    1、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功能监管和综合监管;加强金融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2、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增强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创新;提升“上海价格”影响力。


    3、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提升资产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各类机构发展。


    4、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大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持;加强金融服务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深化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


    5、扩大金融开放合作,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建设“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加快境内外金融交流合作。


    6、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建设国际金融人才高地;提升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水平;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专业服务业发展;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提升金融法治建设水平;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6+1”格局,即建设“六大中心”,并形成“一个系统”


    未来几年,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行动计划》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从“五个维度”持续发力,争取到2020年建设形成“6+1”格局的国际金融中心。


    “五个维度”即扩大开放、深化创新、集聚资源、市场建设、防控风险。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大部署,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落实好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全国金融业改革探路,继续当好先行先试排头兵。


    ——着力集聚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各类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吸引国际性金融组织落户上海,提升金融行业竞争力。


    ——着力增强市场功能,提升上海金融市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推进金融市场更高水平发展,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服务高质量发展。


    ——着力防控金融风险,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维护安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6+1”格局即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人民币资产定价与支付清算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等“六大中心”,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一是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积极吸引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和各类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汇聚全球资源支持创新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争取更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资管子公司落户上海。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土资产运营、财富管理等功能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范围,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推进上海跨境资管业务加快发展。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二是建设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推进合格境外机构在沪发行债券和股票。推进合格的境外机构参与境内货币市场,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沪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建立亚洲债券发行、交易和流通市场。鼓励境内外主体开展跨境投融资,积极建设全球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市场,拓宽和扩大境内外主体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渠道和规模,支持在上海金融市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易所、登记结算机构开展双边技术与业务等方面合作,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


    三是建设金融科技中心。进一步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融合,探索研究金融科技应用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在沪发展金融科技,吸引重要金融科技公司来沪发展,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鼓励金融服务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投资者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探索金融业同其他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模式,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科技中国标准,争取金融科技领域全球话语权。同时,也加大力度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打造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示范区,加强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支持更多风险资本在上海聚集,支持更多创业者、企业家在上海创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企业,通过科创板撬动创新产业发展。


    四是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积极培育保险市场,发展再保险市场,加快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不断增强上海保险市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再保险承保共同体及营运平台,支持各类保险机构围绕科技金融、科创中心建设、金融风险防范等开展保险产品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大力推进航运保险、再保险业务发展、保险资金运用中心建设,使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五是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丰富人民币产品和工具,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支持在沪金融要素市场协调发展,使上海发展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不断提高上海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上海价格”(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提升人民币产品和大宗商品定价能力。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提高人民币清算、结算效率。支持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发挥作用。


    六是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探索建设金融创新风险压力测试中心,争取金融产品、技术应用、机制创新以及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管理,使上海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的承载地。参考国际上诸如“监管沙箱”等安排,丰富监管科技手段,探索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穿透式监管和智能监管方法,设立金融风险监测中心,有效监测金融领域风险,切实守住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底线。


    同时,上海将围绕着“六大中心”加快与国际接轨,建设金融法治高地、金融制度创新高地和金融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探索在上海开展一定程度的地方金融立法。不断健全金融司法和仲裁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探索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组织有国际影响力的业界人士,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人才政策,集聚国内外高水平金融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金融高端智库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领遇对文章内容不具任何立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

    *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领遇APP

    责任编辑:王维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