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光伏、第四张报表,看ESG与“双碳“的戮力起航

    2021-12-07 16:58:55    来源:财视中国
    关键字:碳中和 双碳 人工智能 光伏 ESG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自此我国碳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现货市场。目前全球已经形成碳定价的市场,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显示,已经实施碳定价的国家、地区已覆盖全球碳排放25%左右的水平,也包括中国的碳市场,这个比例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中,碳金融如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如何运用数字化赋能“碳中和”时代的金融投资,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由财视中国、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主办,东证证券协办的“第十二届HED峰会——碳中和与碳排放交易闭门会”于11月16日在深圳顺利召开。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分析师张学玲发表演讲,主要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实践。人民银行在今年初提出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广东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上,广碳所作为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在持续推动金融机构打造“零碳网点”,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地方规范,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搭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推动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政策传导,以广东碳市场推进市场化减排机制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人民银行在今年11月推出碳减排专项支持工具,这是一个指向性非常强的政策信号,建议金融机构未来投资应更加关注碳减排的领域,及时关注通过寻找合适的投融资项目以享受人民银行提供的“低碳”红利政策。另外,金融机构自身运营以及投融资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人民银行未来将会建立强制性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尽早对自身情况进行梳理和摸查,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审视自身绿色金融工作,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变化。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分析师  张学玲



    诺亚控股创始人、执行董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章嘉玉主要分享了,在“双碳”目标下的投资战略机会。一是企业界在经济转型跟低碳产业上的一些投资需求,二是绿色金融的提速、增长,三是ESG基金的扩大效应。

    ESG突然有这么大的热度,主要原因是疫情催化了大家对气侯、环境以及社会责任关注的议题,社交媒体上的社会影响力也被人重新评估。ESG基金因此被更多人认为是讲道理的投资,会成为全球化的趋势,所以不只要吸引国内资金,更要让国际的资金也进入我们的市场。投资人对于ESG投资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诺亚发起了一个ESG影响力投资联盟,定期会开会学习国际的组织。

    一个比较忽视的问题是,很多人觉得碳资产只是成本,但减排的碳足迹可以转化成资产,在进入碳市场交易,可以抵押称绿色金融的一环,同时还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机会管理自己的风险。

    ESG的投资理念符合我国发展的趋势,未来碳排放会成为第四张很多人关注的报表。ESG跟“双碳”,是一个宏观到微观,长期到短期的有机结合,如果两个结合得好的话,就可以达到“双碳”和共同富裕的国家目标。

    ▲广州诺亚控股创始人、执行董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  章嘉玉


    微众银行AI资管商业化负责人伍德意主要分享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碳排放交易。微众银行主要是以科技驱动的,致力于用科技解决问题,19年开始探讨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手段去协助绿色金融,所以在人工智能部门成立了揽月平台,主要利用卫星数据、舆情数据,辅助在ESG上空白。这个平台主要利用一些数据做辅助,以一个独立的角度去看企业真正的ESG是什么样的。通过监控它的气体,知道它的排污超标,同时还知道它的排污排放许可,一对比就知道企业可能面临的处罚,这些是跟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能够作出ESG风险的管控。

    这个人工智能平台做到了实时且全民监督的效果。我们统计了一下数据,作出了一个ESG因子的投资策略,证明ESG是跟回报正相关的。

    关于碳排放的话题,大家主要关注在ESG,碳排放目前的困难是怎么去预测碳排放排了多少,需求是多少,所以我们是通过卫星图象去判断,从不同的季度或月份,它的碳排放自己对比,看是否在冬天的时候会多产一些,或者到第三季度就突然急剧的减量,这也是实时能监控到的数据,从而为投资端做碳排放期权的抵押提供一些有效的证据或估值。

    ▲微众银行AI资管商业化负责人  伍德意


    海南顺懿投资执行合伙人及碳贝司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CEO翁海啸强调,“碳中和”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发展权,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发展,找到很多新的机会,甚至把“碳中和”作为一个去实现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等目标的契机。

    现在减排的手段无外乎两种,一个是购买碳额度,二是通过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助力产业实现“碳中和”。碳额度的配给开始从无偿配给会慢慢转向有偿配给,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成本端的增长;同时额度会逐年减少的,这些都不利于长期发展。

    由此,人工智能助力产业实现“碳中和”,将成为更好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个是探索全新的突破口,去挖掘哪里有新的可以产生减排额度的地方。基于对不同减排技术的理解,比如对不同技术进行一个减排性、经济性等不同的维度,把他们进行数字化标签,最终我们就可以根据客户所处的行业或者它减排的需求量,他的时间的成本,我们可以相应的给他推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二是挖掘潜在的优化点,如何对现有的体系进行优化改造,从而减少碳排放。三是规避多样损失源,比如如何应对气侯的风险或者森林火灾的风险。四是间接促进碳减排,即本身不一定会直接产生碳减排的效应,但可以间接帮助下游客户去最终实现碳减排。

    ▲海南顺懿投资执行合伙人碳贝司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CEO  翁海啸


    平安基金、平安中证光伏指数基金经理刘洁倩认为,"碳中和"是全球发展大势,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结构的调整是最重要的一环。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对于实现“碳中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光伏具有以下优势:分布均匀,有光就能发电,清洁无污染无噪音。光伏储量非常丰富,只需要利用全球1%的荒漠的面积进行发电,就可以供全人类使用。因此,在“碳中和”的全球大势下,光伏有望快速发展,到2040年,光伏可能会成为全球供电的第一大来源(数据来源:IEA国际能源署)。

    对于我国来说,光伏是实现我们国家“双碳”目标一个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光伏对我国能源安全也有重要作用。此外,光伏是我国制造业一张非常亮丽的名片。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随着双碳“1+N”政策体系的不断落地,未来我国光伏行业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平安基金、平安中证光伏指数基金经理  刘洁倩


    平安数字经济研究中心、ESG项目经理崔诗情主持了圆桌讨论,她指出全球广义的ESG投资大概到了35万亿美元,但是中国的ESG基金市场目前相对而言还比较小,大约在200到300亿美元的规模范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我们看到不管是指数产品还是投资产品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一来产品的类型更加多样,二是在“碳中和”和生物多样性的背景下,有很多专题的产品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ESG投资方面数据仍然是较大的限制因素,一方面有监管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强制的监管披露要求。另外,企业自己对ESG数据的披露意愿有待提升。国内目前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披露规范,期待更适用中国本土的标准尽快完善,也很希望投资机构通过自己的科技实力完善披露的质量。此外,平安在ESG领域以及“碳中和”的背景下,发行了很多绿色相关的基金产品,底层有平安自己的ESG数据和评级体系作为支撑,整体打造了一个比较完善ESG投资体系。

    蜂巢基金市场营销部总经理王弓箭强调,在“双碳”政策出来以后,市场上对ESG基金的讨论程度是越来越火。从整个咱们国家ESG基金的发展来看,较前两年增长飞快,但和整个国际上相比,整个体量是非常小的,因此空间非常大。所以,目前ESG算已经到了一个风口的阶段,但是还没起飞。国内的ESG基金得到大发展,除了“双碳”政策,还有整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ESG基金还有一定的发展制肘,比如ESG的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信息披露的要求和规则也不完善。

    现在ESG基金大的通道都在权益市场这一块,投债券的项目比例非常少。作为ESG基金投资的本质,应该是从多家公司里面选出来真正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这些企业,来为整个的投资者带来长期的投资收益价值。因此,不光在权益方面,在债券这方面也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优势和特点。蜂巢基金作为国内在固收领域有鲜明特点的公募基金公司,目前也在抓紧研究ESG基金在债券、固收方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发挥它的优势。

    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刘重杰主要介绍了,ESG在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对持有人来说,投资目标及收益应该是第一位的,但目前看起来跟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纯粹从量化的角度,就是它的回撤会变得更少,所以从综合的投资收益比来看,这种风险调整的收益是有意义的。

    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发现,ESG投资中最容易收集数据是E,就是“双碳”、环保,因为这个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而且数据比较公开。过去国家整个指标进度是稳步发展,但速度并不快,相信现在上升为国策之后,指标会上升非常快。反而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数据收集起来更复杂一些,但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潜移默化的变化,未来做投资还是比较好的。整体而言,目前数据的来源主要还是依赖第三方数据,自身想全面收集这些数据还是很困难的,这也是在发展中需要去克服的实际困难。

    平安基金ETF指数中心指数投资执行总经理成钧博士提出,平安长期关注ESG领域的发展。ESG概念最早来源于宗教和道德层面的约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管ESG基金进入中国时间较早,但早期发展并没有引起投资者特别大的反响。随着去年我们国家“碳中和”目标的确立,ESG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由于在中国没有ESG源头宗教道德土壤,只有把“碳中和”战略融入到上市公司ESG评价中,才有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我们看到,许多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在定期报告中对落实碳中和目标路径和举措进行了披露。这是很好的一个开始。

    ▲圆桌讨论,从左依次为崔诗情、成钧、王弓箭、刘重杰


    “双碳”目标符合国际趋势,符合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因此“双碳”势在必行。金融行业如何把握住机会,在此风口上借势启航,做出开拓性的突破和卓越式的发展,值得世界目光的期待!财视中国也将持续关注。



    免责说明:本文来自于由财视中国主办的“第十二届 HED峰会——碳中和与碳排放交易闭门会”上的嘉宾发言,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财视中国立场,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若文章内容涉及投资建议,切勿直接作为投资依据。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请三思而后行。

    责任编辑:Lily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