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万亿结构性存款被监管,打压套利现象、高利率产品,理财市场进一步打破刚兑?

    2019-10-23 14:10:11    来源:财视中国
    关键字:结构性存款


    文 | 野渔夫   


    中国银保监会,于10月1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把一些资质不够的中小银行进一步排除在外,再次强调纳入存款管理和衍生品真实交易,销售方式上对标理财,并设置了一年的过渡期。

    2017年开始,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和协议存款的替代品,成为了存款争夺的主战场。数据显示,结构性存款在2017年1月的总额是5.78万亿元,而到了2018年5月,总额已达到9.26万亿元,增幅约为60.31%。根据9月份央行中资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资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估算,结构性存款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华泰固收张继强的研究团队指出,当前的结构性存款存在着四大的问题:

    一是“假结构”盛行。“假结构”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不利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结构性存款实际高成本都会通过内部FTP转嫁给金融市场部和贷款业务部等,短期内结构性存款快速增长将抬升银行负债的成本,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抬高。同时,“假结构”的稳定高利息还带来了票据套利的问题。

    二是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2017-2019年,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增速始终高于大行增速,2018年甚至持续达到50%以上增速,这与其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此外,一些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还会通过“通道行”合作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

    三是部分银行风险计量不准确,这会导致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关键指标计算结果出现偏差,造成风险。

    四是宣传销售不规范。各别银行未严格执行非机构存款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营业场所产品销售“双录”等要求。宣传销售环节的不规范行为强化了存款人对于结构性存款收益的“刚兑预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对《财视中国》记者表示,《通知》一是明确了结构性存款的定义以及业务的准入条件。进一步规范了结构性存款的监管范围,同时要求具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才能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

    二是明确业务的具体核算和管理要求,使银行进一步权衡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利弊,例如:商业银行应当将结构性存款纳入表内核算,相关资产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市场风险资本不得超过银行一级资本的3%等。

    三是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知》在信息披露、风险测评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性要求,例如要求银行销售结构性存款应充分揭示风险,同时给与投资者24小时的“冷静期”。

    武雯进一步指出,新规的出台,“一方面是由于2018年以来,银行存款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中小银行揽存压力更为突出;另一方面,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作为保本理财的代替品,各家银行加大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主动吸收为一般性存款,使得变相提高存款利率、达到高息揽存的效果。”

    监管出台该政策,一是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该项业务,进一步使得结构性存款业务能够健康发展。二是为了促进理财市场能够进一步打破刚性兑付,避免监管套利。三是由于假结构性存款整体抬高了银行业资金成本,对于实体融资成本的压降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不利于银行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

    随着“真结构”存款发行的难度加大,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积极性将有所降低,预计未来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和利率都会出现阶段性下降,但更加有利于结构性存款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中小银行负债端可能会承受更大的收缩压力,迫切需要加大自身负债业务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需要配合使用大额存单,做好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接续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扎实提高自身的金融研究能力和市场交易能力,稳健发展“真”结构性存款

    同时,此前没有衍生品资格的小银行是抬高结构性存款利率边际的主要力量,在这些银行受限之后,高利率产品逐渐减少,整体成本会趋于下降。

    *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财视中国

    责任编辑:小蒹


    焦点新闻